院士介绍

高福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主任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先后在山西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相继在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4-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06年起任国际抗病毒联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Anti-Virals, ICAV)国际执委会委员;2010年起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2012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医学奖;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年度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科技创新人物;获得第19届(2014年)“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2014年10月当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国家基金委“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连续两个973 项目(2005-2010;2011-2015)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生物工程学报》、《BES》和《Protein & Cell》杂志副主编、《科学通报》(中文版)主编、英国《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editor。在包括《Nature》、《Science》、《The Lancet》、《NEJM》、《PNAS》、《NSMB》、《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JCI》和《Immunity》等SCI学术杂志发表290多篇论文。

 

主要成就与贡献:

  新发病毒的溯源与分子流行病学方面,2005年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野生迁徙鸟能够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改变了野生迁徙鸟只是流感病毒贮存宿主的定论。论文获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被评为在2001-2006年间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前沿中最有影响力的24篇代表论文之一。对2013年发生的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分子进化及溯源研究,提出携带H9N2的家禽是新发新型禽流感的“温床”的概念,为有效判断禽流感病毒来源、病毒暴发的潜在风险做出了有效预警。

  病毒的细胞免疫识别机制和应用方面,在国际上首次通过结构免疫学的方法揭示了CD8+ T细胞免疫识别过程中辅助受体与配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分子机理。建立了快速而有效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表位筛选平台,为病毒相关的细胞免疫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此外,对人和不同动物一系列MHC I类分子呈递病原体来源表位多肽的分子结构以及免疫识别过程中的共刺激分子的结构的解析,为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结核杆菌新型T细胞抗原的筛选与鉴定,研制了基于T细胞反应的结核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准文号。

  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方面,通过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等技术手段对2009 pH1N1病毒、H5N1以及H7N9等流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HA蛋白上几个突变可以使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获得空气传播能力的分子机制;通过对H7N9疫情中的两种代表毒株进行比较分析,阐明安徽株(Anhui/1/2013)由于获得人源受体结合能力从而能有效感染人,并阐明了受体结合特性发生变化的结构基础。

  重要囊膜病毒的侵入机制研究方面,解析了MERS-CoV、麻疹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HSV-1等重要病毒表面囊膜蛋白与其细胞受体的复合物结构,为靶向病毒侵入过程的药物研发和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和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