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推荐华夏医学科技奖项目公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17

  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报推荐2020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20 4 17 日至  2020 4 26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科技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赵秀军 58900663 

   

  附: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我国人朊病毒病疾病特征和朊病毒致中枢神经损伤机理研究 

  完成单位(含排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完成人(含排序):董小平、石琦、陈操、高晨、周伟、韩俊、肖康、张瑾、王晶、王吉春、许尹、王园、张宝云、王荟、陈利娜 

  项目简介: 

  本研究通过20余年的努力,建立了我国人类朊病毒病的检测、监测及基础研究基地,针对人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诊断技术、发病机制等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团队是我国开展朊病毒病研究最早、最大的团队。 

  1. 我国人类朊病毒病检测及监测体系建立及疾病特征研究 

  2005年起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人类朊病毒病检测和监测体系,省级监测点涉及12个省(市、自治区),实际监测覆盖全国。建立了针对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的朊病毒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制定了《克-雅病监测技术方案》、《克-雅病诊断标准》(行业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方案。开发了克-雅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病例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检测报告、诊断和处理意见、随访资料等都逐一归档管理。连续开展双年度的全国朊病毒实验室检测技能培训、年度的全国人类朊病毒病监测会议和朊病毒病诊断专题讨论会。 

  通过连续10余年的监测,共获得疑似病例近3000例,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近7000份,共诊断各种类型朊病毒病1200多例,直接服务临床医院达128家。首次全面掌握和描述了中国人朊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了解我国朊病毒病病人的生存时间、疾病负担和影响因素。首次发现报道了我国19种不同基因型的遗传型朊病毒病,首次证明中国人遗传型朊病毒病的基因遗传类型、流行特征等与欧美国家及紧邻日本和韩国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我国样本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和临床资料完备的资源样本库。 

  2. 朊病毒病致病机制相关研究 

  国内率先建立了朊病毒研究特殊的技术平台,包括实时震动诱导转化(RT-QuIC)和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技术、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转基因动物模型平台,神经组织病理技术平台等。国际上率先证明自噬在朊病毒感染和发病过程的变化和意义,发现朊病毒感染后存在多种形式的自噬。系统全貌分析朊病毒病病人和朊病毒感染动物脑组织蛋白表达谱、修饰谱以及朊病毒病病人脑脊液蛋白表达谱的变化规律。证明朊病毒(PrPSc)与多种神经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明确了PrPSc和特异性神经病理改变在感染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分子特征及潜伏期的动态变化规律。 

  系统描述了朊病毒感染宿主脑组织微环境多种生物功能、信号通路和重要因子变化规律,涉及到二价离子、神经营养、酶类活性、微管稳定、自噬活化、炎性反应等,为了解朊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损伤机制和病理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采用体内感染动物模型和体外PMCA技术,探索朊病毒跨种属传播的感染特征和机理,首次证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可促进PrPSc增殖,而PLK3、白藜芦醇可在细胞和/或动物水平清除PrPSc,这些干预效果评价为抗朊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靶标。 

  本研究完成英文论文134篇(SCI收录126篇),其中2019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大类学科)1区:3篇,2区:31篇,累计影响因子381.4,他引总次数983次。代表性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78.1,他引总次数246次。中文论文104篇,主编或参编专著7部,完成行业诊断标准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