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国家流感中心发展历史

  1952年我国内地开始流感病毒研究,病毒系流感室成立于1954年。1957年2月,亚洲流感(H2N2亚型)首发于我国贵州省,在8个月时间内席卷全球,至少夺走100万人的生命,为此,我国政府当年决定成立国家流感中心(Chinese National Influenza Center,CNIC)。1958年,国家流感中心编写发行了《流行性感冒手册》,用于指导全国流感防控和研究工作。1977年国家流感中心率先在中国大陆开展流感病毒生态学研究,1981年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全球流感监测(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Network , GISN)。

  1988年始,为提高国际地位及流感监测和研究水平,国家流感中心与美国CDC合作开展流感监测研究项目,建立了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工作,从而使国家流感中心的技术水平由一般生物学水平提升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并逐步迈向国际先进行列。2000年以来,中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了两个为期五年的流感监测合作项目,建立了以流感样病例报告和病毒分离为主的流感监测网络,全面提高了中国流感监测的整体能力。在WHO的大力支持下,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专业人员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中国流感监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以来,受SARS和禽流感疫情及新H1N1流感影响,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流感和禽流感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国家流感中心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流感中心开始全面提升流感监测质量,开展人禽流感监测工作,同时也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新检测技术的建立、疫苗、药物和发病机制研究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2010年10月29日,我国家流感中心接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正式通知,任命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为全球第五家、发展中国家首家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将会承担更大的职责和义务,为WHO和全球流感监测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2-2004年间,国家流感中心仅有工作人员9-10人,2005年以来为适应流感监测、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发展需要,国家流感中心先后引进了多名专业人才,目前共有员工52人,包括特聘顾问1人。培养研究生23人,其中博士生3人,硕士生20人。同时,实验室面积也扩大将近一倍,仪器设备基本全部更新,硬件设施和技术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流感中心于2009年10月迁入昌平新址,实验室位于病毒病所新址4层,总计占地约1700平方米,用于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科研工作。

  国家流感中心发表文章和成果奖励

  国家流感中心在流感防治与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论文,为我国及世界的流感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2004年至今已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 SCI文章40余篇。2004年前发表的文章已基本整理成《我国著名流感病毒学家郭元吉论文集》。同时为了指导全国流感监测和研究,出版流感专著2部,分别为1958年编写的《流行性感冒手册》及1997年撰写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其实验技术》。此外,国家流感中心专家还参加了20余本学术专著的撰写。由于突出的工作和贡献,国家流感中心多次获得各种学术奖励。

  历任主任

  第一任:朱既明(1957年—1984年)

  第二任:郭元吉(1984年—2003年)

  第三任:徐 红(2003年—2004年)

  第四任:舒跃龙(2004年—现在)

  国家流感中心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流感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