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研究喜获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0-08
自2009年起,我国多省相继报告不明原因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出血热室应用未知病原筛查技术并结合电镜形态、基因组测序、和血清学分析,成功确定该新发疾病的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该项研究成果于2011年4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鉴定出在我国引起公共卫生危害的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出血热室团队进而在病毒疫苗株筛选、人源化工程抗体制备、核酸和抗体诊断试剂、流行病学宿主和媒介调查、以及反向遗传学等多个方向对新发病毒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多个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获得专利1项、诊断试剂文号1个,转让成果两项。
最近,该团队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感染C57/BL6小鼠可引发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以及脾、肝、肾组织的显著病理改变。在病毒感染小鼠中,发现脾中的巨噬细胞为病毒感染靶细胞,并进而发现巨噬细胞可特异性吞噬病毒黏附的血小板,提示新发病毒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减少这一特征性临床症状可能由于脾中的巨噬细胞增加对病毒黏附血小板的清除所致。该成果率先建立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自然感染的动物模型,揭示了病毒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和重要致病机制。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于2012年6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