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个人防治常见问题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2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咬病”、“发热伴”、“新布尼亚病毒”,是我国于2010年首先鉴定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病毒性传染病。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省份报告病例,病例主要发生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7省。该病发现后,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0年发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指南》等技术文件,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病例报告、个人防护、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以及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自SFTS病毒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为增加公众对该病的了解,特针对如下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病毒,俗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胃肠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重症多,病死率高,不及时就医易导致重症甚至死亡。该疾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什么?

  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但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部分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发生在 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发病风险取决于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最高,可达80%以上。因重症救护或死亡病例遗体处理时防护措施不当而导致的人人传播聚集性疫情也时有发生。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人感染SFTS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不超过2周。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消化道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痊愈后血液中会出现较高抗体水平,可持续多年,尚未发现痊愈患者再次感染SFTS病毒的报告。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蜱虫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通过人-人传播,无有效防护下,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发病。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虫的重要寄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五、哪些人容易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发病人群多为农民,绝大部分患者发病前均有野外作业史,约1/3的患者能感知发病前2周有蜱虫叮咬经历。

  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以发生人-人传播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通过人-人传播。急性期病人血液或因该病死亡患者血液或体液中含有病毒,有传染性。重症患者常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发生严重的出血,传染性强。医护人员可因抢救、护理重症病人而引发院内感染;照料患者的家属或护保人员等可因日常近距离护理有出血表现的重症病人而被感染;殡葬人员、家属在处理因SFTS死亡的患者遗体时而被感染。普通病人、无出血临床表现的轻症患者或感染者,引起人间传播的风险较低,但陪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和口罩)。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可自我医学观察2周,如有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就医。

  七、我国是否拥有诊断试剂、特效药和疫苗?

  我国具有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商品化的发热伴血小板少综合征的核酸诊断试剂以及抗体诊断试剂,各主要流行地区疾控中心、部分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院可开展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早期病毒核酸诊断主要采用荧光定量 PCR 方法。血清抗体检测主要采用 Mac-ELISA 方法检测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 IgM 抗体、间接法 ELISA 方法检测 IgG 抗体及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总抗体。SFTS 病毒 IgM 抗体阳性,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 4 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抗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诊断时应当与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该病治疗尚无特效药或特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点是早期识别重症和并发症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世界上尚无有效的SFTS病毒疫苗,我国的疫苗研发正在过程中,即将进入临床。

  八、如何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传播是 SFTS 的重要传播途径,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被蜱叮咬,如穿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行走或坐卧,应注意查找身上有无蜱虫黏附;着长袖衣服,不光脚或穿凉鞋;暴露的皮肤使用蚊虫驱避剂;返回室内时注意检查身体和衣物上蜱虫附着情况等。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使用镊子等工具将蜱取出,不可用手拔取,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避免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感染急性期的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粘膜部位(如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

出血热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