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7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呈季节性流行,我国北方的冬春季、南方的冬春季和夏季是流感流行季节。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病毒常以季节性流行形式出现,也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局部暴发或者小流行,但一般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8个亚型(H1~18),神经氨酸酶有11个亚型(N1~11)。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群免疫压力下,每隔2~3年就会有流行病学上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出现,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青少年。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季节性流感病死率一般为0.003~0.03%)。死亡者大多为年迈体衰、年幼多病、晚期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流感病毒变异也会导致流感出现暴发或大流行,如2009年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由一种变异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流感病人或无症状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吸入这样的飞沫就可能被感染。接触了含有流感病毒的鼻涕、唾液、痰液等污染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水杯、电话等,然后又接触自己的鼻子或嘴,也有可能被感染。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病人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如何预防流感

平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或用上臂衣袖遮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在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可在每年9-11月接种1次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接种后可以显著降低患流感及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减少患流感后传染给他人的风险。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每年生产的疫苗只针对当年流行的流感病毒,因此,流感疫苗应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和有较大机会将流感病毒传播给上述高危人群的人员可作为建议优先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及不适合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的详细情况请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文件。)